- · 探索与争鸣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探索与争鸣》投稿方式[06/30]
- · 《探索与争鸣》期刊栏目[06/30]
元宇宙是个“筐”,你不能啥都往里“装”(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 ,作者: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一时声名鹊起,成为产业圈、创投圈和文化圈中炙手可热的话题。这一概念及其所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秩序、制度、生活方式,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又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具有何种意义?
但是,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发明超自然力的知识和技术,用它们来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地球的自然形态遭到了破坏,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被污染,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都受到了巨大威胁,地球进入了人类世。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元宇宙是否还会开始呢?这并非一个毫无价值的问题。如果元宇宙中的时空真的不再有意义,那么这种世代轮替就不会发生。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最大失误,就在于这种轮替。如果在“正”“反”“合”的辩证演进中,“正”“反”并没有被扬弃,而是与“合”和谐共处,那么即使元宇宙诞生了,也不意味着人类世的终结,人类将迎来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在没有时空限制的元宇宙中,存在过的就不会消失。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真正认真对待元宇宙,那首先就应该暂缓那些对于未来的空幻的狂热想象,而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向过去,理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谨慎但坚定地向前推进。这就涉及“正本”这第二步重要的准备工作。
笔者对元宇宙至今仍然持比较激烈(甚或偏激)的批判和否定的立场,但既然此番是参与公共讨论,不妨转而做一点积极的事情。暂且“假设”元宇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对未来有着关键启示的哲学概念,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开始对它进行真正切题的、有建设性的研究?这里我从三个要点来展开,分别是正名、正本和正念。
自“911”之后,这一态势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剧。借用马苏米在《本体权力》中的著名说法,恐袭对全球的安全治理所造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刺激性变革正是以“预制”(preemption)而非“预防”(prevention)的方式来面对未来的风险。预防,意味着我们总是大致能够对危机进行辨认、定位乃至预测;但预制则正相反,面对一个幽微莫辨、诡异未知的未来,最为有效的方法显然不是坐以待毙,而更是先发制人。先行制定未来,并由此规制当下,导引过去,这就是大数据得以兴盛的最直接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正念
在我们的意识中,人类世的诞生与终结几乎同时出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类面临的生存方式的变化之巨将难以想象,而人类对于元宇宙的乐观情绪仿佛就成了末日狂欢。有鉴于此,元宇宙很有可能由预言性的经济学概念变成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在我看来,将元宇宙视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源于人类世中根深蒂固的时间观念和由之而来的进步观念。人类世之所以可能导致自然的破坏和人类的毁灭,正是源于这种时间观念和进步观念。在这种观念的诱导下,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人类只会不断追求进步,而不会停下来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合适的。
先从正名开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metaverse”这个概念中译作“元宇宙”,虽然不能说是误译,但确实颇有几分本土特色的“转译”之意味。从词源上来说,“meta”在古希腊语里面有两个基本的含义,分别是“之后(after)”和“超越(beyond)”。
元宇宙的诞生与人类世的终结
这或许多少也说明了,在《第二人生》问世后的十多年的时间内,元宇宙为何从未真正成为学术和文化关注的焦点。那无非是因为人们对于它的前景和潜能并无太多乐观的期待。它虽然憧憬着天堂,但实际上却在天堂和炼狱之间震荡不已。
游戏《第二人生》
其一,语言的传承和思想的发展一样,其历史虽然不乏曲折和偶然,但背后总还是有相对连续的脉络。因此,或许扎克伯格在启用“meta”这个词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过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源远流长的词语中积淀的深厚含义注定会在潜意识中对他及那些元宇宙的拥趸施加影响。
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 网址: http://www.tsyzmgw.cn/zonghexinwen/2022/052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