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索与争鸣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探索与争鸣》投稿方式[06/30]
- · 《探索与争鸣》期刊栏目[06/30]
元宇宙是个“筐”,你不能啥都往里“装”(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 ,作者: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原文标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原文标题:《彭锋 姜宇辉|“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第四单元|反思与纠偏:元宇宙的批判视角》,题图来自:《瞬息全宇宙》
其二,更重要也更切实的是,如果我们回到元宇宙真正发端的两个重要源头——小说《雪崩》和游戏《第二人生》,那么“超越”“终结”和“拯救”的种种意味就体现得更为明显。由此恰好可以在这两部重要作品之间形成对照。《雪崩》的终结意味显然更为强烈,它字里行间所弥漫的灰暗绝望的气息确实很吻合“后赛博朋克”这个标签的特性。从阿弘进入元宇宙中的那一刻开始,读者就强烈感觉到一个不祥的信号,这根本不是虚拟的天堂,而活脱脱就是数字的炼狱。其中几乎没有任何美好与良善,而更是将晚期资本社会的种种“血和肮脏的东西”都展现到极致。
关于元宇宙的“本”和“源”,上面已经谈到了两部奠基性的作品。这里不妨再深入一步,看看催生元宇宙的真正、直接的技术前提到底是什么。这确实也意在对当下的元宇宙研究热潮进行另一种纠偏。回顾元宇宙在中国兴起的两个重要动因,一个是产业,另一个就是技术,或更准确地说,是二者的合体。这当然无可厚非,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刺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必然带动产业的进化升级。所以很多研究者也就不假思索地仅将元宇宙视作下一次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萌芽和愿景。
那么,大数据又究竟怎样成为元宇宙的直接的技术前提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大数据本来就是应对危机的一种无往不利的技术手段,但恰恰是危机的形态在晚近以来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贝克提出“风险社会”概念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以来的危机和风险越来越呈现出微观而弥漫的叵测未知的形态。
正名、正本和正念:对元宇宙研究热潮的纠偏
尽管元宇宙在根本上是由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建构起来的,但是一旦元宇宙建构起来,人类就很有可能不再是它的主人。基于今天技术的展望,元宇宙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由此,在人类世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将演变为元宇宙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人类世中自然孕育的人类最终导致自然的破坏,那么在元宇宙中人类创造的智能是否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呢?这并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问题。
到了《第二人生》之中,绝望的气息有所缓和,甚至可说是一开始就发生了从炼狱到天堂、从深渊到巅峰的极端逆转。这一点鲜明体现于厚重的《第二人生》游戏手册的开篇第一句话:“一个全新的身体。不分男女。无病无痛,亦无死(no illness, pain, or death)。飞吧。这听起来酷似《圣经》里对天堂的界定。”即便如此,伴随着这个元宇宙雏形的诞生、展开和成熟,那美好天堂的原初愿景似乎也一点点被残酷的现实所撕破、揭穿。《第二人生》中所充斥的种种腐败、邪恶和暴力的乱象,确乎会让人对元宇宙的未来充满忧虑甚至恐惧。
正是在这一点上,元宇宙跟西方基督教传统中对于彼岸和天国的信仰、想象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它并非仅仅是历史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而是终极的、最后的阶段。它不仅是人类历史向着未来的世世代代的更迭,正相反,它极有可能标志着人类既有形态的彻底终结,并由此以一种极端断裂的态势向着理想的天国超升。就“超越”这个意思而言,元宇宙既包含时间的鲜明断裂,是旧人之死,新人之生;同时又展现出高下分明的价值判断,也即对实然(de facto)世界的否定,对应然的(de jure)、理想世界的肯定和弘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该对元宇宙有任何想象。人类对元宇宙的想象很有可能是基于人类世的困境,因为人类世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也会导致人类的灭绝,而且这种意义上的人类灭绝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在对人类世展开反思的时候就已经身在其中,换句话说人类是被抛在人类世中,而没有做出选择的机会。但是,元宇宙不同。人类有机会选择元宇宙,那么元宇宙中人类创造的智能可能就不会必然导致人类的灭绝。但是,这需要人类携起手来,也需要更高的生存智慧。
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 网址: http://www.tsyzmgw.cn/zonghexinwen/2022/052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