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索与争鸣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探索与争鸣》投稿方式[06/30]
- · 《探索与争鸣》期刊栏目[06/30]
?“教材事件”之后:专家系统怎样重建民众信任(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因为,民众认知的建立,并不局限于接收到来自媒体的信息,更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与社会遭遇之上。例如,在同样阅读那份报纸中有关中国北方的
因为,民众认知的建立,并不局限于接收到来自媒体的信息,更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与社会遭遇之上。例如,在同样阅读那份报纸中有关中国北方的报道(从上下文推断,很可能是1891年的金丹道事件)之时,满清统治者看到的是发生在自己统治核心地段(内蒙古)的不稳定;中国革命者看到的是满清政权对于汉族的民族与阶级双重激烈压迫;宗教同情人士则可能会攻击清政府在对于宗教的包容程度。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恰好印证了专家们所一直强调的,民众启蒙(虽然其启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结果,而非某个专家的实现。因为至此,民众已然具备了在特定议题(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价值体系以及生活阅历深度关联的议题)与专家体系进行讨论的能力。而这份能力在与现代媒介相结合之后,又深刻改变了知识场域中的权力逻辑,因为出现了一个能够爆发出令所有人都为之炫目能量的新玩家。

四、学术共同体的信任重建
而它所触及的议题——青少年教育,既重要到被国家乃至每一个中国家长所在意,又广泛到民众能够普遍接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网络上的舆论来看,民众对于事件中专家系统的不信任,已经超出了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认可,更产生了对特定专业人士品行方面可靠性的指控(例如对涉事专家们的指控:脱离群众、知识结构局限以及缺乏红线意识等等),甚至是对专家系统内部知识生产机制有效性的质疑。
在论及媒体全球化扩张的影响之时,很多人都会天然的认为,这会导致社会大众都去接受无比丰富却又趋同的信息。正如《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说的那样,十九世纪晚期,报纸的阅读者,就好像都在“同时关心着发生在智利的革命、东非的丛林战争、中国北方的屠杀和发生在俄国的饥荒”。事实可能并非完全如此。趋同的信息并不足以使所有人都共享一套趋同的认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 (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罗峰
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 网址: http://www.tsyzmgw.cn/zonghexinwen/2022/0617/754.html